根据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文件,软银集团在三月二日,出售了九七九.四万股商汤,减持价钱为每股二.五三六五港元,减持金额达二四八四万港元,持股比例下降至一五.九九%。 招股书资料显示,软银集团是商汤第二大股东(注:主体为SVF Sense (Singapore) Pte. Ltd. ),从二零一八年C+轮融资开始,软银集团参与商汤五轮融资,IPO前合计持有四七.三一亿股。
招股书资料显示,商汤C+至D+轮的融资成本分别为零.二三三一美元、零.二八三六美元、零.三一五美元、零.三五三六美元和零.四零九四美元,若以此为基础计算,软银集团对商汤的持仓成本为一四.二九亿美元,约合一一二.一七亿港元,平均每股成本为二.三七港元。
澎湃本文注意到,软银集团股份解禁后至今一共对商汤进行了三次减持。
首次减持发生在二零二二年五月,软银集团以一.九七六九港元/股的价钱出售了商汤一二九四.八万股;第二次减持发生在今年的二月一日,以二.七六八七港元/股的价钱出售五零零零万股;三月二日出售的九七九.四万股,为其第三次减持。
软银集团三次减持后,对商汤的持股比例从一八.零二%降至一五.九九%。
澎湃本文小编综合上述数据计算得出,软银集团通过出售商汤股份已累计套现一.八九亿港元。不过,相较于一一二.一七亿港元的持仓成本,三次套现的收益,对于软银集团而言“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软银集团持有商汤的平均每股成本为二.三七港元,但其首次出售商汤的价钱为一.九七六九港元。而这样的高买低卖、亏本式减持,对软银集团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二零二二年四月至六月,软银集团录得公司成立四零年以来最大的二三四亿美元单季亏损后,不得不在二级市场频频抛售资产以提升流动性。
软银集团在二零二二年上半年,不仅是变卖了商汤部分股票,还通过抛售阿里巴巴股份套现三四五亿美元。据其财报披露,二零二二年上半财年期间,软银愿景基金一期与软银愿景基金二期出售了总计二五六亿元的投资,包含Uber和KE Holdings等七家投资组合公司已全部退出。
但软银集团的财务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提振。
二月七日发布的二零二二年第三财季申报显示,软银集团在二零二二年一零月至一二月期间净亏损七八三零亿日元(约六零亿美元),逊于剖析师预期的二零五九亿日元(约一六亿美元)的净利润。
此前,在软银集团的股权投资组合里,阿里巴巴股票所占比重将近一/四,为软银集团唯一可流动的大型资产。出售部分阿里巴巴股票后,软银集团当前最大的股权投资资产为占比达一六%的Arm,当前,软银集团正在寻求Arm以六零零亿美元的估值IPO。
好消息是,商汤经历股市低谷后,股价有所提振。今年以来,商汤股价已累计上涨一二.六一%,截至三月八日收盘,商汤股价报收于二.五港元,高于软银持有成本二.三七港元。